尤其對我來說,長期的失眠更加惡化了注意力的流逝。

互聯網老年人本人,最近才被算法推薦了Vox五月底做的一個視頻,講的是Tik Tok如何影響了現在的音樂產業模式結構。利申:很好奇身為填詞人的我偶像什麼時候才會cave-in上tik tok看看,但在那之前…我持和他一樣的態度,拒絕上tik tok;即使無視字節這家中國公司在國內對員工強制加班,海外公司對國際生/本地人的區別待遇,信息安全,等等問題…也很難接受某種刻奇反智,尋求即刻精神刺激的氛圍。
但如此現象,不得不讓我這個老年Gen Z細數起流行音樂的發行模式;從受技術限制當時只能放幾首歌的黑膠唱片,到後來更便利的CD,到MTV,電台,單曲的時代;歌曲時長從爵士樂時代幾分鐘,十幾分鐘一首歌,到後來標準化的三四分鍾流行曲,或者電台點播整首,半首的歌,如何剝離到現在這樣,只有十五秒節奏感十足的高潮片段才會被注意到?

「碎片化」——一個被說了又說的概念,也被從紙媒說到網絡專欄,到podcast,到封面誇張,標題駭人的youtube視頻…無可奈何我的注意力的長度大概如同我的帳戶存款,只減不增,注意力一旦向下滑落是不是就很難回來了呢?尤其對我來說,長期的失眠更加惡化了注意力的流逝。這種求即時精神刺激帶來的滿足感,其實很生理性,也是老生常談了;不比作毒品來嚇唬人,也可以類比對糖分,咖啡因的上癮和依賴。從某種角度上講,是當代愈發成熟的算法和數據分析綁架了人類的大腦,把人的注意力無限分解公開售賣。記得小時候會跑去圖書館一口氣借一疊書回家,有時候一天可以讀完一兩本小說;而現在,嘩,讀書要有儀式感,看好時間,鄭重打開書,夠鐘闔上,記下看了多少頁…畢竟現在有那麼多及時享樂娛樂的方式,哪裡需要看書來娛樂。看書早已淪為todo list上需要被勾去的一欄罷了。小時候津津有味看書看到忘掉時間的注意力早就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不停地點擊下一個算法推薦給我的視頻,音樂,podcast,小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