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這堂課,我可能是個差等生

首先是一個人,然後是填詞人,寫作人,想做一個更好的人。

— 林夕的Instagram簡介


受偶像的影響,素來自覺盡我所能不去傷害人。最近自省也要有成長心態(growth midset),決定往前多邁一步,想思考一下如何做個「更好的人」。這才發現「不傷害人」,與「去幫助人」之間彷彿橫亙著一道天塹。

做到不傷害人,似乎只要無為便可以了,是為一靜。《道德經》有雲:「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且不談是否失察無為有guilty of negligence之嫌。什麼都不做,就不會出錯,帶稜角的言語跳得過喉頭逃不出緊閉的嘴唇,總不會劃傷人。別會錯意,知道什麼不該說不該做也已不易,但做減法,減到最後把自己一粒塵埃,可有可無,未免太過中庸,總歸是不夠的。

想幫助到人,則是需要有所為,付出努力的,是為一動。需要分出時間精力金錢,獻出有安全感的擁抱,去傾聽的耳朵;尤其學習在他人脆弱之時給予安慰,是堪比外科手術的精細學問。動得太多,又怕會如同失控的獸畜,冒冒失失橫衝直撞,有違「不傷害人」的信條。才覺出做一個「更好的人」,去愛人去與人為善是多難,好人難做啊。

善,不是放生就可積德的等式,不是拿著幾句不痛不癢的雞湯句安慰人「明天會更好」「一切都會過去」,不是做爛好人…但如何為善,我卻是仍得不出一個標準答案。做一個好人需要學習,既要有行動的勇氣,也要靜觀自省保持冷靜,動靜之間要有某種微妙的平衡吧?可惜似乎很容易知道做什麼是不對的,但應該如何做好人卻是不知從何學起。書上講得寬泛沒有實用性,宗教式的善缺乏邏輯還頗為功利化,都說善惡一念間,但做出決定的那一刻甚至覺察不出自己行善還是行惡,又該怎麼算呢?

自認性格缺陷之一就是不知如何和人打交道,不知道怎麼交朋友,怎麼維持友誼,不知道怎麼愛人…人生這堂課,我可能是個差等生。但也知道人非聖賢,誰也交不出滿分答卷,也不算太無可救藥,只是大概要比別人多花上許多心思,但願勤能補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