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d for thought made in Hong Kong. 不拘品類,只求有益於精神... 因為太健忘有必要做一下收藏...如有其它香港的文字工作者及文字工廠歡迎推薦~

edit:之前只是想收藏一些來自HK的線上平台/期刊/專欄…後來想起本廣告位還可以拿來推薦一些書籍,所以現分出線上平台/期刊,出版書籍兩個門類。
edit2: 最近在youtube上看到一些香港年輕人有意思的討論所以再加埋一個YouTube channel的section XD。

線上傳媒:

  1. HK FEATURE 香港眾誌 “為香港未來BACK UP!記錄香港 香港有誌” 時事,社會,文化…可以做很好的中文信息攝入來源呢。 訂閱HKD$90起
  2. Resonate 迴響 — 全廣東話文學刊 訂閱HKD$55|往期HKD$60
  3. P-articles 虛詞 “ P for playful, painful, present, per se. 網上發表平台「虛詞」將以文學為中心,旁及電影、劇場、視藝、音樂等等文藝範疇,再從而觸及社會時事。” 以及平台背後的香港文學館啦。
  4. The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記錄中港台在地故事,在時代潮湧中看見彼此” …大家都很熟啦不用介紹了。
  5. Inmediahk獨立傳媒 黃耀明傾情推薦。不知道算不算食糧啦…大部分是新聞,其中大部分是反動新聞,為生活增添一些必要的不快。
  6. Cup Media|CUP 媒體 多謝Akira嘅推薦。感覺真是好神的一個媒體~揀一些別人未會留言的fact啦,歷史片段啦,時事啦,展開寫一寫文章。我覺得這就是,寓教於樂吧,又好玩又有學到東西。
  7. Undergrad 學苑 港大學生會編著的刊物,更新不是很勤(尤其現在HK各個大學學生會的現狀…估計未來不樂觀),文筆也比較…學院氣派。不過所選議題都正中本人下懷…?偶爾可以翻翻舊書卷。

書:

1.《我所愛的香港》/《我所痛愛的香港》 林夕

我所痛愛的香港/再版

…對啦就係做到咁明顯,頭個廣告位一定畀到偶像嘅。

P.S: 這個YouTube視頻提到的《曾經》,也是夕爺書裡很經常被quote的一本,也很推薦喇。我自己的印象是這本書裡的夕爺筆法不如後來的專欄文章那麼flow得起來(flow不一定代表有營養啦,就是可以看得好順很快讀完),帶著點書生氣的樣子很可愛… 【鄧小樺:香港之寶:林夕《曾經——林夕90前後》與專欄文化|#已讀不回 31】林夕小粉絲看林夕大粉絲誇誇林夕,屏幕內屏幕外同時流動起粉紅色的粉絲濾鏡,啊知音,你好,有你真好。

“有生以來,我連一厘秒移民的念頭都沒有過。自小已很喜歡看香港地圖,並把火柴盒當做樓宇,砌成太子道,彌敦道,窩打老道。我每條走過的街道街名都有感情,要我移民不能再在銅鑼灣逛光碟店,是不可能的事。”
《我所痛愛的香港》可以看作《我所愛的香港》的序章,原書出版於2010年前後…十年過去,光是看這段《我所愛的香港》序言已經開始心痛,因為再不捨,他終究不得不離開。記不清是在哪看完這本書,可能是中學的圖書館,可能是後來自己購入的,如果是自己購入的,那時還有在內地出版,貧窮的我大概買的還是簡體字版本…
一直很喜歡《我所痛愛的香港》(當然,至此已只有港版)的封面,‘香港’ 二字齊腰斬斷,一分為二,紅色的背景,配上很港式的黑體字,當時覺得很抓眼,現在看更是觸目驚心。不是我強行推薦啊…這本書當年是有評到過香港最受歡迎圖書之類的…雖是虛名但總避免都是我一面之辭。《我所痛愛的香港》序言是這樣的:

「2007年出過一本書叫《我所愛的香港》,當時有朋友說這書名改得不好,為什麼?那人呸的一聲,都沒有人愛香港。噢,即是說,這書名不合時宜。

其實,自2003年之後一直發展下來:守護、捍衞、爭取,都是愛之所致,十年一瞬間,今天怕得不到的真普選,怕終將失去的價值觀,正應了那句:但凡未得到,但凡是過去,總是最登對。登什麼對,不就是港人與港的生死契闊與子偕老?

2014年,是我城關鍵年,崩壞已經開始,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書名《我所痛愛的香港》,再也不能說不合時宜了。愛前加個痛字,與什麼屈原體的憂患意識無關,千萬,別;說坦白點,只是為了劃清界線,別讓人誤會是愛港力愛港之聲之流出的愛港文宣。今時,愛港愛國都別有深意,說不好,聽不得。」


接下來是我的一面之辭:我不記得哪些是哪本書裡的了,但我在十幾歲的時候,是從夕爺筆下散碎的描述裡軿湊出一個真實的香港。如果之前我愛香港是因為Leslie生活過,林夕讓我愛上了香港本身。我愛他時常批評港人迷信,太著急,工作狂,崇洋媚外;也愛他犀利地諷刺政治人物的發言;看他用一座碼頭的去留來討論香港對新舊事物的態度;看他不只一次提起一座座醜陋的屏風樓,大概是很介意;讀到他討論香港房租越來越貴,住到郊外的港人還算不算港人…唉,十幾歲,那些文章都在雨傘之前,內容都好輕鬆啊,瑣瑣碎碎,平平常常。經歷雨傘再經歷反送中,現在提起香港的痛,已比《我所痛愛的香港》出版時更甚。我現在唸出“香港”兩個字,好像都總帶著悲涼寒氣。不管《我所痛愛的香港》,《我所愛的香港》,或者《都什麼時候了》,《就算天空再深》,又或者近期出版的《拼命無恙》,文章多摘錄自專欄,但書在手裡,自有一份重量。在此其實是幫偶像的所有出版物打個廣告,望大家支持喇。

2. 《我城》西西

偷懶放上兩年前的書評:“精神港人的傳統,每年總會看那麼一兩本關於香港的書。西西的《我城》給我的感覺很微妙。這個‘我城’在今天看未免戴上了懷舊的濾鏡,可字裡行間的感覺,人物的形象又是那個我熟悉的香港。書的末尾寫道:「阿傻把籤拾起來,放進筒內,又搖一次,這次,他搖出了一隻籤。–你求了些什麼呀 大家問。–天佑我城 他說。」看完這本書的時候是去年六月初,再過不久國安法就會通過,香港從此成為淪陷區。每次看到這句話還是淚目。”

不知道是不是島嶼城市都自然形成一段獨有的氣候,很難用語言描述,但很讓人著迷。我覺得《我城》有很好地capture到這一點。內容呢,不管如何都是香港的文化identity的一部分,值得一看的。

3. 《我香港,我街道》1/2 香港文學館

已落埋單,緩慢等待出貨中…等不知道將來的哪天,也許會有書評吧。
買書的緣由是,香港市區真的很小,小到只要去幾次,一定會熟悉其中的一些街道。所以在看《時代革命》的時候我會想,啊,那個學生仔哭泣著無法進入救治傷者的地鐵口,我也曾在一個悶熱的夏日走過;那個抗爭者和黑警交戰的十字路口,是我去香港機廳打音遊一定會路過的;那條佈滿煙霧彈殼的街道,往前走轉角有家茶餐廳我和朋友一起吃過。但畢竟未在香港生活過,想對這個地方更了解一點,想記住那些街道的名字,記住發生在那的人與事。

4. 《為光音作證:潘源良香港誌記》余家強


借詩人廖偉棠的序言末段:

“「坐進冰室喝了一杯紅豆冰/沒意會冰室將串演出我的將來」在書中用母親口吻講述的傳記詩〈二雯 〉裡,潘源良這句話也一樣會讓每一個香港人心有戚戚焉。不是別的時代,就是這個時代讓我們走上、撞上。香港曾經這樣用放任的方式由得我們各自尋找對自由的闡釋,然後她如一間樸素的冰室敞開接納。今天我們去到世上所有地方繼續自由的追尋、詰問,兄弟爬山各自努力,潘源良的方式,除了歌詞,就是這樣一本如他的歌詞一樣坦蕩自剖的回憶錄——實際上剖析他自己也就是剖析他那一代的香港,我們且來看看我們又能受饋甚麼、補上甚麼。”

虛詞上有不少書評和介紹,包括余家強本人的採訪。若還在考慮中可以先看看這些內容,我相信這本書一定是精彩的。上次落單忘記,下次購書會加上。

Youtube Channel

1.好青年荼毒室 – 哲學部 |點 Cook Guide –哲學有飯開

哲學博士碩士們果然搵唔到工出來做content creator了。喜歡他們的討論話題:寬恕,自由,教育的價值,什麼是藝術…和每個人都相關,可能平時大家都有自己的一套認識的。討論既有深度,也仍然輕鬆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