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awoo翻到自己2018年時寫的一篇劇場觀後感,覺得寫得還可以,就稍加修改搬過來存檔一下。

《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話劇改編自同名小說。

  15歲的Christopher從不撒謊、看不懂別人的表情、聽不懂別人的話外音、討厭任何人觸碰他,他喜愛紅色和橙色、厭惡黃色和褐色,他幻想有一天帶著他的寵物鼠托比飛上太空。他的鄰居家裡有一隻可愛的小狗,他和爸爸住在一起,而媽媽在幾年前因為心臟病去世了…爸爸是這麼和他說的。

「Don’t Touch Me」,在不喜歡被觸碰這點上我很有共鳴…作為一隻非常不social的貓科動物,以前真的常常不喜歡被人碰,同學輓起我的手一起走我都會突然精神緊張,對陌生人尤其是,排隊的時候被人貼著,坐地鐵離太近都會覺得很不舒服。(但是另一面好喜歡抱別人,曾經被人吐槽:你老是抱抱這個抱抱那個是不是很缺乏安全感啊?)。

我對自閉症人群的了解大多來自高中時《三聯》雜誌關於自閉症人群的專題。首先要承認,為了藝術效果,講故事的需要,Christopher對設定還是自閉症人群中較「高級」的一類:他會與人交談,擅長數學,有驚人的觀察能力和記憶力…以同樣方式描寫自閉症患者的作品還有很多,但現實生活中,更多的是不具備「天才」的光環的普通人。他們只會像劇中人一樣受到各種外界信息的干擾,難以理解自己以外的人的情緒,容易情緒失控,生活難以自理。

感謝這部劇讓我體驗了一小會自閉症人群眼中的世界,人們交談的聲音,屏幕上滾動的字,彷彿有人拿著喇叭以極高的分貝對著你尖叫。這就能解釋為什麼他們會在公共場合突然情緒失控行為異常。(好友初初覺得文廣的音響燈光還是有問題,按理舞台效果也不應該到需要人捂眼睛捂耳朵的程度)

除去自閉症,另一主題即家庭。個人覺得前半部分更多著力於講家庭,塑造人物。我看第一幕…因為個人家庭的原因,很有代入感,一邊看一邊吸鼻子。照顧這樣的小孩很不容易啊,需要接受孩子突然在公共場所大吵大鬧,需要一遍又一遍地解釋很簡單的道理,但孩子卻怎麼也聽不懂;不光如此,有時候甚至拒絕親近,看你的眼神如同看陌生人。

當Cristopher媽媽從「死」的狀態復活,前面的劇情一點一點串聯起來,Christopher爸爸和媽媽的角色本身也被灌注了血骨,活了起來。媽媽不只是Christopher記憶里在海浪中向他伸出手的美麗女子,她的疲憊,自我懷疑,她的欲求,她的矛盾被攤開展平在我們眼前;爸爸也並不如我們一開始看到的那樣,他不總是以低沈的語調說話,為兒子的難以管教感到煩心,他會嫉妒,他有壓力,他藏起媽媽寄給Christopher的每一封信,他在憤怒中殺了小狗…但同時,他對Christopher深深的愛也在衝突中愈發明顯,濃烈,但在這個時候,Christopher瞭解了「真相」,卻難以理解「愛」,於是清零了對父親的所有信任,從這一團混亂中逃走,搭上去往倫敦的火車。

  第二場就輕鬆多了,回到自己的安全區,平穩情緒看劇。這一幕比較有趣的是從不同角度出現的爸爸和老師,增加了浸入感(或者說互動,身臨其境?)雪凡老師出現在二樓單號包廂以及15排過道,爸爸出現在二樓雙號包廂,在Christopher慌亂的時候引導他。印象里還有警察也是從單號過道上台的。第二幕在Christopher去往媽媽在倫敦的住處的途中出現了很多有趣的小片段,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摘一段文廣官網售票頁面上掛著的話:「從之前的描述我們可以看見無論從表演還是設計,這部戲都在試圖從最大程度上去將觀眾帶入男主人公的世界,去真正想他之所想,感他之所感。雖許多人會克里斯多弗的病症歸類為阿斯伯格綜合徵或者自閉症。可作者本人卻說:‘這是一個關於差異的故事,事關一個局外人,用自己令人驚詫和充滿智慧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而這不關特地某種疾病的事。而通過這樣一個故事,他希望讓克里斯多弗「作為一個人而存在而不是去糾正他」。——這也讓人很有共鳴,對我來說,隨著年齡增長,開始慢慢接受自己注定成不了一個extrovert,總是情緒波動大的事實之後,內心就平靜多了。不是就此認命,只是接受事實,而後一切才會有改善。

最後要說,很喜歡劇結尾Cristopher畫的Big big smile :)I think it’s ok to be a little different, and face the difference with bravery and a smile~

以及…彩蛋證明直角三角形真是太好玩了,尤其是當時不少人不知情就已經開始往外走了,我以一個漫威粉的素養開始等彩蛋…然後Kaffe跑步進場,音樂燈光開起來,他一本正經介紹完燈光音響舞台配置之後開始解數學題,wooooho!燃爆!誰能想到高中數學經常倒數的我,看著台上解數學題,竟有種想要蹦迪的衝動呢!(*B卡也很優秀!演出棒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