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一件西装
看近两年秀场,感觉女装中出现西装的频率增加了。不如乘机添置几件时装西装,增加穿搭的时髦度。我喜欢的西装最好有一点structure,而不是就无依无靠地挂在身上;最好有一些有一些独特的或者好看的设计,而不是工作装。
看近两年秀场,感觉女装中出现西装的频率增加了。不如乘机添置几件时装西装,增加穿搭的时髦度。我喜欢的西装最好有一点structure,而不是就无依无靠地挂在身上;最好有一些有一些独特的或者好看的设计,而不是工作装。
感覺自己皮膚差了好一段時間了…就又暗黃,又不停長痘,皮膚的質感也變得有點粗糙。我估計是長期睡眠不足+基本上二十四小時對著屏幕,加上最近喝了很多高糖的能量飲料。咳咳,anyways,好久沒管過護膚的我忍不住又鑽回兔子洞,開始看各種抗氧化/抗老的功課。我自己一直比較感興趣的幾個成分就是視黃醇及其它維A衍生物,白藜蘆醇以及雅頓橘燦的核心成分艾地苯。我會說喜歡白藜蘆醇主要是因為它名字好聽嗎… 當然,真正要買護膚品肯定不止是在這幾種有效成分裡考慮,比如我還蠻喜歡小粽瓶以及Clarins的雙瓶精華的。 正題開始之前插播一下我的護膚理念。在我成為一個護膚routine精簡至每天(95%情況下)洗臉,感覺皮膚乾才想起塗個面霜的人之前,我其實曾經是個有點geeky的成分黨…各種常見的酸,抗氧化,美白的成分可以如數家珍,還有幾種表活以及防曬成分…追著幾個微博KOL的成分分析看,還會去CosDNA自己查。但後來有一天,我突然然開始自我懷疑:“這麼做的意義在哪”“成分只是原材料,加工工藝,有效性和使用感這些複雜的東西我會嗎?我怎麼會我覺得我比大牌的研發中心厲害呢”,之後就開始默默‘墮落’了。 而且,所謂‘科普’何嘗不是一種營銷呢,就是出發點不是推銷東西,你看的越多,對自己的判斷力越自信,對各種‘成分優秀’的產品越好奇,可不就越想買嗎?—- 所以呢,那個成分黨的我開始冒頭的時候我就會提醒自己,理想做功課,適度消費,適合你的可能很多,但你只需要其中一個。夠用就好。功課是為了能做出informed decision,不被品牌天花亂墜的宣傳牽著鼻子走,而不是另一種消費主義。 Retinoid雖然標題寫的視黃醇,但其實想說的是Retinoid(A酸,A醇,A醛,A酯…反正都是維A衍生物),但是沒找到中文對應的詞oyz。視黃醇=Retinol,既在護膚品裡最常見的一種Retinoid。這個…現在應該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吧,目前最多實驗證明抗老/抗氧化功能的成分。皮膚科醫生提到抗老也都會推薦。這個寫科普的人好多,YouTube上也有無數視頻,說得都很詳細。其實我就是搜anti-aging必然搜到retinoids所以跟著看了看,順便就把它加進來了。反正,A醇是個好東西,能促進細胞再生,抗氧化,等等,希望每個人都能把它加進護膚routine裡。我記得我自己使用過的是CeraVE的一款…A醛?據說A醛比較不刺激,但我其實對刺不刺激沒那麼在意,主要是我就很懶,護膚品除去化妝水都用得很慢,所以VC,A醇這種不穩定的成分我很在意開封以後能長時間保存的,或者像VC安瓶那樣一次一瓶的。CeraVE那個用的是太空艙,加上據說用的什麼處理技術好像比較穩定我就買了。具體哪款暫時不說了,今天上Amazon看已經沒在賣。 白藜蘆醇 (Resveratrol)一個,在我以前做功課的時候也偶爾提到,抗氧化性比較強的成分。就像我上面説的,注意到這個成分主要是因為它名字好聽,同理還有杜鵑花酸…之前用過the Ordinary的白藜蘆醇+阿魏酸精華,感覺效果還蠻不錯的,配著面霜用第二天臉都軟軟的。想到抗氧化自然又想到了它,本來以及點進saphora把它加進購物車打算回購了,但是。我在YouTube上漫遊的適合看到了這兩個視頻:1,2. 其中2説的這篇去年(Benslimane, Yahya et al. 2020 Aug)發在Molecular Cell上的文章,用CRISPR進行追蹤發現白藜蘆醇可以阻止DNA複製,造成replicative stress。2的觀點是這個是dose-related,高劑量造成replicative stress對細胞造成負面影響,低劑量(呃…比較低的壓力…?)能敦促細胞好好幹活?但是1也說到,白藜蘆醇在很多植物裡都存在,包括葡萄酒,也有實驗證明白藜蘆醇作為食用補劑有種種好處。所以見仁見智吧,至少這一系列實驗在我看來說明白藜蘆醇的使用劑量和使用頻率還需要在衡量。 艾地苯 (Idebenone)作為雅頓橘燦的主打成分,艾地苯給我的感覺就是很神秘。各個博主都說它抗氧化如何厲害。但既然艾地苯這麼厲害,那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還是只有雅頓一家在做呢?帶著這個問題我第一步打開YouTube看看有沒有人已經談過這個話題,第二步打開Google搜索有沒有人寫過相關文章。我發現艾地苯作為護膚成分的相關信息真的很少…YouTube上艾地苯相關的視頻不是六年前就是十幾年前。所以我甚至啟動了Google scholar,但還是沒找到多少近期(五年之內)的實驗信息,不過還是了解到一些東西。根據這位Dr. G. Todorov 一篇年代比較久遠的博文,艾地苯作為臨床治療的藥物來研究已經很久了,但是用到護膚上還是比較近的事。起因是若干年前輔酶Q10大熱,所有有人就順勢想到了co-Q10的衍生物艾地苯,然後,boom,快進到橘燦。用The Derm Review的話“ In terms of benefits, Idebenone seems to produce the same antioxidant effects as Coenzyme […]
In early January I had a graduation photoshoot with my long-time friend Konia TC 35mm film camera, by myself, because, why not. (because the person who promised to help taking pics for me ghosted me, huh) It was quite fun, […]
(這是之前那篇英文文章的中文版) 當談到‘愛德華時期’(The Edwardian Era)的時候一般人的印象不外乎這樣: 這張是網上某個costume的照片,但是我覺得還蠻典型的。大家熟悉的“吉普森女孩髮型”,白色蕾絲襯衫, 前一段油管歷史博主中很流行的“Edwardian walking skirt”,可能還有一頂寬邊帽子。 那麼,這種認識是準確的嗎? 什麼是【愛德華時期】? 要談“愛德華時期”,我們先要解決一個問題:hmmm什麼是“愛德華時期”?這個問題…其實有點複雜。根據Wikipedia: “The Edwardian era or Edwardian period of British history spanned the reign of King Edward VII, 1901 to 1910, and is sometimes extended to the start of the First World War. ” “維多利亞時期”後是“愛德華時期”,名字來自英國當時的君主愛德華七世。愛德華七世僅僅在位十年就因病去世了。 […]
【基本参数】 具体的数据我没有量…因为,额,懒。凭当时做复制品时候量的记忆大概一下:衣长 115cm左右,平铺胸围(最窄处)42.5cm,平铺裙摆宽62cm,脖围32-33cm。面料:真丝绉(双绉?crepe de chine?我面料白痴…)非常轻薄顺滑,不容易起皱。做盘扣用的也是类似的面料。 【年代和地区】 根據微博 @書呆子vincent 一張二十年代末的老照片和查閱的一些資料,我覺得應該是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 關於地區,暗扣的使用加上較短的長度讓我比較傾向東南沿海…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可能因為Vincent的那張圖是香港拍的吧。但配色之的鮮艷又不像。我對看刺繡就更不在行了,反正完全搞不清楚是在哪裡製作的。加之這件本身也是eBay上買的,更說不清楚了。有人有研究嗎?我好好奇。 【细节】 衣服的袖口不如很多‘典型’20s的倒大袖那麼闊,雖然仍舊是20s的廓形,20s的長度。裁剪方法用的是斜經/小裁。下擺無開衩,而是用兩顆暗扣閉合。主要接縫處全部用貼邊處理縫份。 领根及周围 我最喜歡的細節就是領根的這一圈緄邊了。同時這圈滾邊也是二十年代旗袍,乃至所有民國旗袍的共同特點。靜致@頑物尚致 曾經寫了一篇文章說這個: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29417667450756 之前请教过 @准古人, 這個緄邊的作用是方便拆卸領子做單獨的清洗;領子和主體衣服分開做,最後才裝上去。而且你看,這樣你還同時擁有了一件無領旗袍~ 我個人很喜歡它是因為我覺得這圈緄邊莫名顯得脖子細,並且很提衣服的精緻度;同時讓領子更好貼合脖子的曲線,不會看起來像個突兀的圓錐。當然,沒說港工的那種硬領不好的意思,港工是不一樣的審美:更現代的,精煉的線條。 貼裡 之前説到,這件旗袍整件衣服在接縫的地方都用的貼邊/貼裡(我也不知道正確的稱呼…)。領口的一圈貼里?貼邊?我至今也不知道它的作用是什麼…我猜是為了防止衣服變形吧。同時領口確實有很多縫合處理,需要一定厚度來保證平整?這個貼里在背後還有一道‘中線’。本著「以前的衣服在看不到地方多花的功夫都事出有因」的信念我也琢磨了半天,我覺得理由可能是做這一道縫合能在前面開襟的地方做出掩量?但這道線也不是每件老衣服上都有,也可能是每個師傅手法不一樣,也可能是單純為了省布料。 領口和小襟的裁片的經緯走向 內領斜裁,外領順緯線,貼里和大身一樣順經線。小襟用了布料的邊緣…額英文叫selvage我不知道它中文叫什麼。不需要另外縫邊,即省事,也使得衣服更平整。 其它 下擺無開衩,用兩顆暗扣閉合。一顆縫的時候墊了一層布,另一顆因為縫的地方本來就有兩層布料所以沒多加一塊布。這樣一個不到一釐米的小細節也盡顯心思。 不到四釐米的精緻蝴蝶軟花扣 一個標準的廠字領。線條流暢,絲般柔滑~ 刺繡 既然是刺繡旗袍當然少不了刺繡的圖。主要就兩種針法:平針和打籽。配色優秀,和布料很襯,且用顏色的過渡塑造出了花的立體感。好看,且很雅致,雖然是繡最常見的花草,卻不顯得俗氣。穿著身上有種落了一身花瓣的美感。不是很瞭解刺繡…所以我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派系的繡法。袖子這邊其實有接袖,但是刺繡對接得很完美,我不由得好奇這真的是先繡後縫的嗎?是的話這也太精准了… 我對這種繡花旗袍很好奇。這類旗袍偶爾會在二手市場上出現,但在能見度最高的海派旗袍里似乎沒見過,圖片資料也很少。不知道這類旗袍都在什麼地方流行?是否用於什麼特定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