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s cheongsam- 鈷藍真絲縐繡花倒大袖旗袍/長衫
【基本参数】 具体的数据我没有量…因为,额,懒。凭当时做复制品时候量的记忆大概一下:衣长 115cm左右,平铺胸围(最窄处)42.5cm,平铺裙摆宽62cm,脖围32-33cm。面料:真丝绉(双绉?crepe de chine?我面料白痴…)非常轻薄顺滑,不容易起皱。做盘扣用的也是类似的面料。 【年代和地区】 根據微博 @書呆子vincent 一張二十年代末的老照片和查閱的一些資料,我覺得應該是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 關於地區,暗扣的使用加上較短的長度讓我比較傾向東南沿海…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可能因為Vincent的那張圖是香港拍的吧。但配色之的鮮艷又不像。我對看刺繡就更不在行了,反正完全搞不清楚是在哪裡製作的。加之這件本身也是eBay上買的,更說不清楚了。有人有研究嗎?我好好奇。 【细节】 衣服的袖口不如很多‘典型’20s的倒大袖那麼闊,雖然仍舊是20s的廓形,20s的長度。裁剪方法用的是斜經/小裁。下擺無開衩,而是用兩顆暗扣閉合。主要接縫處全部用貼邊處理縫份。 领根及周围 我最喜歡的細節就是領根的這一圈緄邊了。同時這圈滾邊也是二十年代旗袍,乃至所有民國旗袍的共同特點。靜致@頑物尚致 曾經寫了一篇文章說這個: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29417667450756 之前请教过 @准古人, 這個緄邊的作用是方便拆卸領子做單獨的清洗;領子和主體衣服分開做,最後才裝上去。而且你看,這樣你還同時擁有了一件無領旗袍~ 我個人很喜歡它是因為我覺得這圈緄邊莫名顯得脖子細,並且很提衣服的精緻度;同時讓領子更好貼合脖子的曲線,不會看起來像個突兀的圓錐。當然,沒說港工的那種硬領不好的意思,港工是不一樣的審美:更現代的,精煉的線條。 貼裡 之前説到,這件旗袍整件衣服在接縫的地方都用的貼邊/貼裡(我也不知道正確的稱呼…)。領口的一圈貼里?貼邊?我至今也不知道它的作用是什麼…我猜是為了防止衣服變形吧。同時領口確實有很多縫合處理,需要一定厚度來保證平整?這個貼里在背後還有一道‘中線’。本著「以前的衣服在看不到地方多花的功夫都事出有因」的信念我也琢磨了半天,我覺得理由可能是做這一道縫合能在前面開襟的地方做出掩量?但這道線也不是每件老衣服上都有,也可能是每個師傅手法不一樣,也可能是單純為了省布料。 領口和小襟的裁片的經緯走向 內領斜裁,外領順緯線,貼里和大身一樣順經線。小襟用了布料的邊緣…額英文叫selvage我不知道它中文叫什麼。不需要另外縫邊,即省事,也使得衣服更平整。 其它 下擺無開衩,用兩顆暗扣閉合。一顆縫的時候墊了一層布,另一顆因為縫的地方本來就有兩層布料所以沒多加一塊布。這樣一個不到一釐米的小細節也盡顯心思。 不到四釐米的精緻蝴蝶軟花扣 一個標準的廠字領。線條流暢,絲般柔滑~ 刺繡 既然是刺繡旗袍當然少不了刺繡的圖。主要就兩種針法:平針和打籽。配色優秀,和布料很襯,且用顏色的過渡塑造出了花的立體感。好看,且很雅致,雖然是繡最常見的花草,卻不顯得俗氣。穿著身上有種落了一身花瓣的美感。不是很瞭解刺繡…所以我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派系的繡法。袖子這邊其實有接袖,但是刺繡對接得很完美,我不由得好奇這真的是先繡後縫的嗎?是的話這也太精准了… 我對這種繡花旗袍很好奇。這類旗袍偶爾會在二手市場上出現,但在能見度最高的海派旗袍里似乎沒見過,圖片資料也很少。不知道這類旗袍都在什麼地方流行?是否用於什麼特定場合?